No.01 寻找Study-Work-life Balence

⏳效率

脑电波与记忆

脑电波帮助记忆?暂时无用

由于在整理自己的歌单,想起以前用Alpha波、Beta波等脑电波歌单,企图提高效率。我曾知道他们名字的不同所带来的专注效果的不同。上网检索了如下字眼“几种脑电波的频率范围与适用环境”,在搜狐新闻中检索到一条神乎其神的描述。脑电波,当真有那么好么?

本着对科学的一探究竟,我准备重新查找资料,在权威网站(知网)里求真知。在上面引用的两篇论文里,我发现脑电波的种类与适用环境,关于哪一个频率会进入哪一种状态,业界还没有详实的研究佐证

但有一个问题是确定的:如果我们播放音乐,与现在在做的事,在频率上不合适,那就会降低效率。尽管音乐对记忆也有促进作用。但是这种作用能否平衡甚至是总量是正值?还需要业内再研究。

不过可以说,这也是我近期热衷于脑科学的初衷。

研究还提及:注意稳定性与工作记忆广度均对学习效率有着正向预测作用。今后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再着手研究。

正念的方法

正念的定义是除去经验,关注物体本身的状态。对当前的感受不加判断。

方法:专注事情本身,包括饮食、呼吸。让肌肉全身心放松地躺下。


心流

如何产生?

1. 这件事艰难,但有机会成功

2. 必须全神贯注做这件事

3. 有明确的目标

4. 有及时反馈。

5. 因为全心投入这件事,很容易就可以忘却平时的担忧与挫折

6. 带来乐趣的经验让人觉得对自己的行动有掌握权

7. 反复: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,但心流体验结束后,自我的感觉会再度出现,而且更趋强烈。

8. 对时间的感觉会受到影响,几个小时感岁起来像几分钟,有时,几分钟又感觉像是几个小时。

心流模型图(图片来源:《心流》)

横纵坐标分别代表这一心流的两个重要层面。从低熵流动到高熵——心流产生。在未达到平衡时,会产生焦虑/无聊情绪。


知识管理

目前整理的成果

参考常用网站导航

要点

  1. 不要形式主义
  1. 适合自己的工作流就是最好的
  1. 在过程中不断优化
  1. 不要想着一个软件all in one,每个软件有其独特属性
  1. 颗粒度越小,越易复用
  1. 双向链接
  1. 内容>工具
输入-整理-输出三环节
  • 输入

    最适合的是flomo

    如果有任务管理需求,那么选滴答清单。

  • 整理

    整理就是把各种碎片进行分类、标签、大纲、链接、引用等结构化。

    电脑端整理笔记的,logseq、思源笔记、obsidian、zim wiki、tiddlywiki

  • 输出

    输出主要有三种形式:导出为PDF、分享链接、发布为博客

    导出PDF最佳的是typora,但它文档管理功能很弱,用思源笔记可以替代。

    分享笔记链接给别人,最好选语雀,如果兼顾团队协作,则选飞书,如果联网没问题,则选notion。

    发布为博客,最好的是tiddlywiki,因为这个软件本身就是一个html网页,把内容+样式+功能,用html+css+javascript集成到一起了。

按信息密度与心流划分阅读环境

  1. 心流环境:看半衰期半个世纪以上的名人传记/专业书籍。适合晚上19:00-20:00,21:00-22:30
  1. 普通环境:读剪藏的文章。
  1. 通勤/睡前环境:播客/听“想听”里的商业相关。(我听了可能睡不着,试一下再看)


💼建立工作协作的方法

0. 确定项目范围与预期成果

  1. 头脑风暴。便利贴是最佳工具。
  1. 合并同类项
  1. 分类
    1. 可在墙上进行,便于每个人查看。
    1. 要马上确定分类,要可涂改
  1. 创建schedule。可用泳道图。
  1. 将任务放到计划中
    1. 一次移动一个任务。从左到右是容易完成不容易完成
    1. 考虑解决的先后关系。用笔画箭头。
    1. 再制定一个Plus:预估并展示何时可以完成每个任务和活动。作用:之后更详细规划的起点。
  1. 确定里程碑。6-12个。表示短期内的重大成就,可用于向上级汇报。
  1. 分配任务所有权。
    1. 赋予队员责任,推进单个任务。
    1. 参考“项目负责人”岗位,需要提出预期。可能是项目实行者,也可以不是。
    1. 这种协作创建,满足谢林点模型 事物空间中的谢林点 - LessWrong ,团队成员更有可能同意。

🎓 大学

你的大学生活≠培养大纲生活

  1. 通识教育比专业能力更重要
    💡
   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。

    但建筑学好像还没变

  1. 努力发展成T形人才,而不是“培养大纲”型人才。
  1. 想把学的专业运用于职业?你去技校就行了。同样,实习时石霞姐说人力资源考证就行,这篇文章里的计算机也是花钱去培训,会敲代码就行。但我们没办法学习到精神教育
    💡
    耶鲁大学有句名言:“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,居然只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。”

前两天翻阅自己的朋友圈,谈到

发表到即刻,

网友@峰琥珀:我反而认为大学生应该多了解,了解农民了解工人了解外卖哥,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,走近他们贴近他们
我答:您说的很好,其实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。去了解每一个普罗大众的生活,拥有一些同理心,才更能加接地气,能作出一些广义上的好事
网友@峰琥珀:普罗大众这个词太棒了。没错,就是要了解无产阶级的群众

发现自己曾经没有认真思考过“普罗大众”这个词为何意,就直接滥用了,需要警惕。

💡
普罗大众

Proletariat,词源法语,“prolétariat”,意思是“普通民众,无产阶级的”,音译为“普罗列塔利亚”,后简称为“普罗大众“。


要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呢?

你要保护自己的纯净、敏感和天真,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精进。

你要拥有话语权,对冲不平等。

你要在重要的会议上占据一席之地,你要开口说话。

你要表达,然后找到同类,结成同盟。

你要不遗余力支持后辈。

你要耐心一些,少听他人判词,形成自己的判断,

你要对你的小孩常常说「我爱你」,或常常对你自己这样说。

坏消息是我们被塑造成了这样的我们。

好消息是我们仍有机会,成为不止于此的人。

👭 人际交往

🔭 专业视野

生活中的谢林点

💡
博弈论术语 谢林点 定义人们没有沟通时的选择倾向

🎵举例:问朋友今天想去哪吃?他的答案里每一种的可能性都是平等的。但他可能会有选择倾向,
🎵困惑:这是否受到熟悉的东西概率更高的问题呢?

在文中这个关于青蛙国划分内外国人的寓言故事中:

在划分”高低地位人群“的系统里,有存在不满足划分预期的”高地位“的人,就会被一部分人反对。

在故事里,有趣的青蛙和毛茸茸的青蛙产生了争议。这些点是谢林点,甚至可能是“最后可防御的谢林点”,因此,如果放弃这些点,所有连贯定义的希望都将落空。

🎵我们是自己生活的特殊,但对别人来说,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其一。正如每个人在同一件事上立场不同,是因为有不同的谢林点。

🎵用谢林点(个体的选择)解决不了问题时,放弃谢林点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选择。

💡
当问题很简单时,谢林点允许规则确定一个整洁的数字。但是当规则需要处理跨越事物空间不同维度的多个谢林点时,规则变得异常复杂,有时人们开始想要放弃谢林积分。


建筑学

Joel:需要更多跨越设计和心理学专业边界的教育。 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概念,例如场所的情感质量、人格特征映射、价值观的动机类型、行为和价值观的认知层次框架、社会规模和规模、美学、语言学、沟通方法等。

在本科阶段其实也探讨过好多次情感建筑。

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大师班魏娜。自己也喜欢看相关研究,对空间本身充满探索欲。

大二上学期的幼儿园设计,是一种儿童空间的光影探索。

大二下学期的展览馆设计,则从建筑的叙事性角度,分析九龙江的传说故事中的语义,进行了情感分析。

大三上学期的旅馆设计,从社群聚落角度出发,运用社会学的人文角度。

大三下学期的城市设计竞赛,把五种感知贯穿全程,这是认知心理学相关范畴。

另一块尝试是偏古建与园林的建筑——王欣、金秋野老师研究的乌有园。主要是在大一时期研究,大二便开始转向情感设计。


👀 下周见

整理豆瓣收藏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