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如何看待创造的

创造是什么?

是觉察,然后顿悟。

大多数时候你在电脑前只是阅读、观察、研究、探索、使认知产生联系,并最终理解事物。他并不追求创新,而是梳理自己已获得的知识。

可见,真正的创造是很难的。

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刨根问底,然后发现新的可能性。

为什么要创造?

当你一直处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,如果不尝试用你智慧的大脑记录一些属于你的笔记,那么根据大脑的惰性,你将

  • 真正的遗产不是名字的永存,而是ideas的持续影响力。
  • 创造值得重复的ideas比单纯追求关注度更有意义。
  • 即使在宇宙尺度下人类显得渺小,我们仍然应该努力创造遗产。
  • 虽然个人名字可能被遗忘,但人类集体创造的ideas和文明却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产生影响,甚至可能影响宇宙的未来。
  • 延伸:TED演讲:"What you leave behind" by Arianna Huffington:这个演讲探讨了在数字时代,我们如何定义和创造自己的遗产。

如何创造?

根据先验主义的观点,你本自具足。

类比艺术家,灵感来源之一是痛苦。不是自己的痛苦就是别人的痛苦。此外,苦难也产生文学,你没有办法产生你未知领域的创造。

但是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太过疼痛了。

进步=痛苦+反思

你需要足够闲散。多走路的同时,也不要忘记时而抬头看路。在生活里多留点空间,让潜意识的声音(也可以解读为惯性,命运,业力,内在的声音)冒头。心理学播客主理人steve推荐过的方法是:打开感官,尽可能去听去感受,把自己的频率调整到可以接受到宇宙信号的频率。这意味着你需要保持敏锐和打开的状态,相信哪怕很微小的信号,会把你带去一个意想不到之处。

对一个东西的热情不应该是从别人的经验里获得的。你能够创造是由于你本自具足,而笔者仅仅仅仅起到启发,让这个观点浮现在你眼前。

其实这世界一切创造皆混搭 ,所有的创造都是踩在前人的基础上,没有人能凭空完成一个创造。

你渴望创造什么,就会关注什么。你持续关注什么,就终将成为什么。( via Szhans)

和想学习的人共同去创造或者学习一件事,在那个过程中,你就已经学到他们处世的态度了。

创造一些东西,让他者理解,以此来寻求他者的共鸣。一起做某一件事,带给共同参与者的就是"我们是一样的"吧,找到了认同归属。

目标是通过创造产生共鸣。

日本设计师仲条正义指出,越是多样的世界越难推陈出新。那么把自己放在一个极简的环境,一步步推理联想,创造出来的东西将会更纯粹。这也符合日本极简美学。

我的创造力可能能帮助我设计出新型实验性设计。

马理论学家伊格尔顿则言:活出自我,不把创造性的本质交给资本或者异化的大众文化。

或许意味着你关注自我,创造力自然就浮现。

或许并没有很难。

怎么样提升创造力?

我们先来看,高创造力的人的特质。

心理学学术研究表明,这类人联觉很强。

也就是说,你感受到清风拂面的同时,自然像闻到了花香,听到了鸟儿的歌唱。

去参与创造美,而不只是欣赏美。当然,多参加人文社科活动或是自然地理的攀登也是极好的。

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流体验,创造力自然来了。这里指路心理学家米哈尔的《心流》一书。

一手经验是你的第一加油站。能获得一手经验的时候,不要选择二手的。实践出真知,你要真的去尝试,而不只是记下:1.读书好 2.看展好 ...云云。

或者去旅行,去看自己经验以外的世界。多深度了解当地文化,与具体的人发生链接。发现世界上还有那样多的活法。

多和孩子交流吧!他们是我们本来的样子,你要跟他们学会,怎么样"永远不停止想象"!

再摘录很喜欢的中二怪的一段话:

如果你在创造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、也许有人又需要的东西,你就是在创造钱,这笔钱是你印出来的。请放心地创造、放心地使用,然后创造更多、使用更多、流动更多,然后无限循环。如果你觉得现在经济很差、每个人都信心不足,那么请相信,经济就是这么好转起来的。它 exactly 就是这么好起来的——从你开始做了一件在这世界上本不该存在的东西开始。 你会逃出并且带着更多人逃出浅滩。